实践创新

楚才学子“三下乡”(四):探索“稻+N”生态种养模式 助力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

作者:

编辑:test2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2日

点击次数:

“池塘龙虾舞,稻田翻金波。”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乡亲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凭借虾稻共作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7月11日至12日,湖北大学校级团队、楚才学院“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潜江市,开展以“‘稻+N’生态种养模式”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采用文献分析、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潜江市整体虾稻养殖情况与乡村脱贫现状,把握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稻田养殖综合种植产业快速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支持稻田养殖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稻田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出现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与代表县域,开展“稻+N”生态种养模式,助力经济发展,进行产业扶贫。因此,“楚稻粮安”团队选择来到江汉平原潜江市部分代表企业与乡村,开展实地调研。

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助力特色产业扶贫

“楚稻粮安”团队前往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总部,在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时旋的引导下进行参观和学习。据刘主任介绍,华山公司作为潜江市的龙头企业,带头采取“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的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即稻田外圈养殖龙虾,内圈种植水稻,虾稻共同生长。在该模式下,潜江稻虾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龙虾产量突破17万吨,带动了多产业发展,例如龙虾废壳内含有氨基酸,青虾素等多种化学物质,在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实践团队在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影

此外,公司还将市内三个乡镇九个村共99810亩地纳入“华山模式”产业扶贫项目之中,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统一管理标准,至2017年末,项目内村民全部实现脱贫。其中,“华山赵脑村虾稻共作基地”还获得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称号。

华山公司主任为实践团队讲解有关产品

随后,团队来到华山公司稻虾养殖基地,与负责人邹永光队长进行交流。“现在都是企业提供无人机撒种,一个人就能管理几十亩稻田。”邹队长笑着说:“我们基地内都是使用自动化技术,大大减少了劳动成本,龙虾单亩产量也获得了很大突破。” 当谈及养殖水源与污染排放问题时,邹队长解释道,该地拥有自然优质水源,满足水稻与小龙虾的种养条件,所以水源都将合理循用利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建设标准化稻虾基地,开拓养殖模式保护水源

什么是稻虾养殖?它有哪些模式?具体是什么样的?在前期的文献查找过程中,团队成员重点讨论了这些理论性问题,并实地来到湖北省潜江市莱克集团稻虾养殖基地,深入村镇,与养殖户进行沟通交流,调研小龙虾的生产养殖情况,探究稻虾是怎样长成的。

养殖园队长为社会实践团队讲解稻虾养殖基地

团队一早从潜江市出发乘坐客车前往养殖基地,沿路便看到并谈论了许多池塘与稻田,让团队成员对浩口镇以池塘精养与稻虾平养两种主要养殖模式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与认识。之后,成员集体到达莱克集团稻田养殖基地,受到了负责人谢罗成和乡村农业局张局长的热情接待,并向他们咨询了解了莱克集团稻虾养殖基地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概况。

社会实践团队在莱克养殖园合影

据谢队长介绍,目前稻虾养殖基地大多采用平养模式,且在养殖基地中,无论是水稻种植还是虾的养殖,绝大多数工作都是由无人机完成,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农民的工作量。在采访过程中,团队了解到一个较早进行小龙虾养殖的村庄,不仅自身发展较好,还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村庄共同进行小龙虾养殖。该村的小龙虾之所以能够吸引外地的养殖户,得益于当地的水源,由于小龙虾对种养水质的要求极高,因此水源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小龙虾质量的好坏。

养殖园谢队长带领实践团队参观稻虾田地

  在实地调研之前,团队成员通过搜查资料,一直在理论上对小龙虾养殖的污染问题有所担忧,但谢队长表示,实际情况下养殖小龙虾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相反,虾稻共作的模式可以保护水源,并在保护水源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将单纯种植水稻时的每亩不超过1500元的收入提高到3000元—15000元。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与村民还进行了小龙虾深加工的探索,延长产业链,利用小龙虾开发化妆品、生物医药产品等,以此来提高小龙虾养殖的利润。

谢队长为社会实践团队讲解水体治理有关问题

据悉,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水产技术人员探索养殖模式改革,探索出稻虾共作繁养一体生产、稻虾共作繁养分离生产、稻虾共作立体综合生产三种模式,并通过广泛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让广大养殖户开始转变思维,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方式方法,逐步了解“养大虾”模式。

建设现代化农产基地,实现稻虾养殖美丽乡村

龙湾镇瞄新村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虾稻脱贫与乡村振兴道路。近年来,瞄新村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进湖北莱克集团投资兴业,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虾稻共作,建成1万亩全国生态小龙虾繁养基地,带动26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在市税务局扶贫工作组和该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原本环境脏乱、经济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和谐美丽、村民富裕的新农村,并被湖北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湖北省美丽乡村”。

龙湾镇瞄新村

在潜江市瞄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受到了瞄新村赵甫银主任的热情接待。赵主任向社会实践团队展示了《2022年度潜江市龙湾镇瞄新村脱贫户(监测户)特色种植养殖财政扶贫资金申报册》,详细讲解了该村的土地承包制度:“在2015年村里引入企业后,集中流转土地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然后返包农户实行虾稻共作,种稻的收入能够保障租地的费用,养殖小龙虾的钱就可以全部盈利。”瞄新村作为龙湾镇最大的村,实际人口有三千多人,劳动力超过60%,村内大力建设虾稻种养高标准农田,平整肥沃的土地、配套齐全的水利设施、宽敞平坦的田间道路,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赵甫银的带领下,团队走进村民家中,与部分脱贫户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在“稻+N”模式下村民们的生活现状与虾稻养殖收入情况。

瞄新村赵主任为社会实践团队讲解有关养殖户政策

瞄新村推广轮种和精种结合的虾稻共作模式,收入相比单纯种水稻大大提升。村民张忠松说:“我们每年会有政府2000元的养虾补贴,今年小龙虾市场不景气也有差不多4万元的收入,足够维持家庭的基本开销。”

瞄新村积极与村民进行沟通,完成贫困户申报和补贴工作。毛贰子赵常义夫妇从2017年起,经土地流转承包30亩稻虾田地,每年毛收入达到9万。因子女患病丧失劳动力,孙辈年纪较小,加之二人年事已高,经申报获得贫困户补贴,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好了。”当问及还希望在生活中得到哪些帮助时,赵常义淳朴的笑着,“你有困难,别人也有困难,政府已经帮助我们很多了我们很感谢,今后要一直靠自己勤奋,做好稻虾养殖。”

社会实践团队采访瞄新村养殖户

瞄新村也存在乡村空心化的问题。村民赵常福表示,孩子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八十多岁的母亲,年后就不种虾稻田了。经后续的走访研究,社会实践团队发现该村成年子女基本全部在外读书或工作,村内以老人与小孩为主体,同时“稻+N”种养模式的推广与普及,为村内老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减少退休老人外出务工的情况出现。

社会实践团队在瞄新村合影

干部交流、村民访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团队切身感受到瞄新村干部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刻感知到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依靠稻虾共作奔小康的十足劲头,切实了解到企业扶助乡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以“智”脱贫。瞄新村整体呈现出踏实肯干、不辞辛劳、响应号召、创新实践的瞄新精神,正是瞄新村养虾有“稻”奔小康的不竭精神之源。

“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采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方法,围绕“稻+N”生态种养模式展开系列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访谈与调研,深入了解了华山公司对稻虾养殖、产业扶贫做出的贡献,了解了莱克集团养殖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与多样养殖模式,了解了瞄新村村民以稻虾养殖为基点进行脱贫与再就业的现状。同时,通过下乡实践,成员自身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加强了实践与承担精神,湖北大学“楚稻粮安”实践团队一直在路上。


结束语

总之,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进展顺利,阶段成果突出,先后得到了潜江市龙湾镇、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潜半夏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力支持和团队指导老师、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献华、楚才学院常务副院长朱小梅和商学院张金鑫博士的指导帮助。7月22日“中国教育在线”全文报道了“楚稻粮安”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的以“‘稻+N’生态种养模式”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内容(下图,原文链接:湖北大学学子走进乡村 探索“稻+N”生态种养模式—湖北站—中国教育在线(eol.cn)),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附:团队部分成员感想

1、作为21级的学生担任社会实践队伍队长我感觉压力很大也更具动力。从最开始的活动策划期间的选题、策划到定稿,队员选择、前期策划和思路探讨都离不开楚才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领导、老师、学长们的支持与帮助。在社会实践阶段我们认识到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劳动人民们了解到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潜江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与此同时,我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用实践学会了团结协作的基本技巧

——21级生物技术专业(楚才计划1班) 赵妍

2、在调研报告撰写过程中,我使用地形、卫星、土壤等数据,通过空间分析、非监督聚类等手段厘清了潜江市的基本农业种植条件与水稻种植状况,为后期团队的现场实践成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用了土地资源评价法和气候资源评价法的资源评价方法,以及时序遥感影像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聚类法和时序分析法,增强整体社会实践成果的严谨性。

——19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楚理) 王子睿

3、在团队中我主要负责引领主导宣传方面的多项事宜。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累计在中青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教育在线等各大宣传平台共发表50余篇新闻。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都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适应力,实地调研访谈切实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我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了解到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与重要意义,同时也明确了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使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无数次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相融合。由此,社会是真正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广阔的田野里,我的团队协作、与人沟通交流、文字书写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团队实践,从中得到锻炼,感悟成长。

——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楚文) 陈思瑾

4、这次实践,由于特殊原因我未能参与到前往湖北潜江的线下实践中,但这并不妨碍我在和队友们的精诚合作中收获良多。在实践前期,我主要负责“稻+N”生态种养模式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相关政策的整理和线下实践采访问卷提纲设计两项工作。在实践中期,我参与撰写团队实践报告,从政府如何助力、企业如何带动、宣传如何破圈三个层次入手探究“稻虾”成为潜江特色的原因。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样直接、简单,相反,农作物种下去遇到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试行下去能不能成功,都是复杂且未知的,有哪些因素是左右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是需要在一年一年的现实情况检验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的。另外,农作物质量好还需要做出品牌打开销路,做到政府、企业、农户三层联动,才能真正发挥农产品的价值,并挖掘农产品除食用外的其他附加价值,打造价值链。在对潜江龙虾品牌的宣传策略研究过程中,我对品牌创建破圈的过程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一次的实践虽然是短暂的,但我心里的稻花将永远飘香。

——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楚文) 潘曜玮

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粮食是根本,探索稻虾共作模式,助力粮食发展,本次三下乡,深入我国粮食腹地江汉平原,探索“稻+N”生态种养模式,增强当代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了解特色产业发展。从农田到乡镇,感慨至深,随着稻虾养殖推广,极大提高了水产的复用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出现华山水产等代表企业,牵头走出国门,打造一市一品产业格局。团队通过挨家走访形式,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到当地在“稻+N”模式下摆脱贫困的历程,深刻了解到民众所需,民众所意,团队就历程展开报告,将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问卷调查,数学建模等一系列科学性方法,针对目前稻虾养殖提供意见与建议,本次调研团队成员付出众多,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泛读大量论文,收集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处理,进行多次修正排版,最终形成一篇完整报告,整个实践过程中体验粮食来之不易,农民耕作辛苦,见证历史洪流滚滚下国家技术支持下农业发展,传统农耕的技术不断升级……综上感谢实践带来的宝贵经验,感谢团队成员不易付出,感谢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宝贵粮食,感谢为粮食事业付出的每一个人。

——21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蒋睿凌


(审核:许良发)


电话:027-8866246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编:430062

  • 学院公众号

  • 学校公众号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