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思培,2015级楚才文科班学生,2016年参与湖北大学游学计划,前往台湾淡江大学学习。以下为靳思培游学体验
新节奏
“来台湾吧。”
16年的我对自己这样说,因为听说和向往这里的人文气息。
这里的城市看起来不大,然而立体的格局中五脏俱全。层叠的白云下,淡水跃起伏低的街边一路绿意,时而有创意的涂鸦设计藏在一篇绿色中闯入视野。走在淡江大学的校园里,更是感觉像走在森林公园。地铁站里、直梯门口、小饭馆门前安静排起的队伍,便利店营业员慢条斯理的语气和不慌不忙收银的店老板,身在其中,会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加速度”的人。是的,这里很慢,如果我是个旅者,我会感到享受。然而我要暂时停留,那么我将要熟悉这个节奏,思考这个节奏。
或许正因为它的慢,所以人们有精力关注一些细节——垃圾分类、创艺装饰、服务业……所以这里的街道这么干净,所以有些过去片段的能在城市或乡间深藏。或许换个角度看这里的慢节奏,也是在一种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
新目标
自我来到淡江,走走逛逛感受过一些风景和人事,忙忙碌碌走进很多堂课又在自己的选课单上修修改改。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在台湾和在大陆的两种感受,让我觉得是两个有交集但并不完全相等的集合,这里,让我感觉又熟悉又新奇。
我希望体验不同的学习环境,于是我决定来淡江大学学习一个学期。现在我得到这个机会了,于是我思考我要如何使用这四个半月。我想我在把淡江大学当作一个平台。这里的条件有利有弊。当我渐渐了解这些之后,我开始有目的地选择我要什么。它能提供给我什么?它的优势是什么?大学期间我需要什么?我所感兴趣的是什么?

图书馆、便利的校园基础设施、良好的英语环境、丰富多元的课程、是淡江提供给我的。我想在台湾了解台湾,但不止于台湾。这里自由多元的环境提供给我了一个离外面更近的平台,我想我在透过台湾看外面。
于是在选课的阶段,我决定了这学期的目标是三句话:说好英语,听多元的声音,取长补短。
新机遇
过去两周的我奔波于确定选课单。淡江大学学生选课自主性很强,尤其是对研修生来说,除了极少数的限制系别,纵跨年级横跨专业,只要你感兴趣的,老师同意,都可以选;除了学分的上限和下限,课业松忙和时间安排完全由你自己。全校的课表里总有你感兴趣的、有意思的、你可能还没发现的课程,于是,我每隔两天就会在课表里有新发现,于是,我听了很多门课调整有限学分的构成。即使是对本校的学生,也有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学生们拥有完全的选择自主权,无论是专业选修课还是通识课程。这意味着,在一个课堂里,你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有时甚至是不同学校或交换或外籍的学生,即便是专业必修课有一个外班的学生也算是常态。这意味着,每堂课,你有更大的几率去认识新的朋友,接收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的想法,更何况,于我而言,淡江本身就是一个新环境
。

这边的讲课进度和课程内容大多比较慢,这是一个普遍感受而不是一门课的个别现象。为了适应这里的“慢课堂”,我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课堂的慢和背景的不同,让我有时间放任自己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幸运的是,淡江大学有很多耐心且广博的老师。于是课后和老师交谈成为我除了体验、听课之外,交流思维、学习课程、认识台湾的一个新途径。
并且这边有很多讲座课程和提供校外参访机会的授课计划,这样有相关业界人士讲座的课程和接触实践的机会是我原来所缺乏的,被吸引之下我便选了几门这样的课程。在校园之外,也有很多展览和人文景点值得一看。在宿舍里有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新同学的,无课时随兴而起地一起去看了二月台北艺术大学的艺术展、走过淡水老街、西门町……不同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存在于我和台湾之间,也存在于来自大陆的不同学校的学生们之间。
新开始
课程敲定,选课的忙碌可以告一段落。我似乎是一个初来乍到者刚卸下行囊,打开背包,整理好生活准备就绪,时间不快不慢过去已两周有余,而我的淡江体验才正要正式开始……